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【湖南援疆20周年】教育援疆: 从幼儿园到职业学院的一路“湘”伴

编者按:新疆与湖南,一个在西北大漠,一个在洞庭湖畔,两地相隔近万里,民族情缘深厚绵长。从左宗棠抬棺入疆,到八千湘女上天山,维吾尔族悦耳动听的民歌里,唱出了三湘人的情怀,也唱出了民族同胞的铭记。从1998年起,湖南对口援助吐鲁番,拉开了又一段援疆大幕。20年来,援疆不曾停息,20年来,情谊不曾忘怀。

4月,中央驻湘和湖南省媒体采访团走进吐鲁番市,在坎儿井旁,在葡萄藤下,在幼儿园里,在医院病床边,记录、感受点点滴滴的援疆故事,一朵朵雪莲花、芙蓉花,热烈绽放在天山脚下。华声在线即日起刊出“湖南援疆20周年系列报道”,致敬湘疆情、湘吐情。

曼古布拉克村双语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上课

曼古布拉克村双语幼儿园整洁的活动室

多建幼儿园,让适龄儿童一个都不少

4月23日,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曼古布拉克村双语幼儿园内,咿咿呀呀的童声充满宽敞、干净的走廊。

4岁的维吾尔族小朋友穆斯丽玛·穆萨,大声地招呼“你好!你好!”,还会用流利的普通话唱《两只老虎》。她是曼古布拉克村孩子,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,孩子们上小学前基本都呆在家里,很多家长担心上小学后影响交往和学习。

穆斯丽玛很幸运,她出生那年,全村第一所双语幼儿园在湘潭市的援建下成立了。2014年4月开建,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。几年后,穆斯丽玛开心地走进校园。

幼儿园园长坎白尼沙·依明江领着记者参观了教室、活动室、宿舍和餐厅,每间房子都明亮、整洁。“全园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,有4个班级,150名学生,小朋友们早上来,晚上接回去,中午在学校睡,老师教他们洗袜子、叠被子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……”她边走边介绍。

坎白尼沙2015年从新疆教育学院毕业后,参加了特岗教师考试,被分配到曼古布拉克幼儿园。她说,每年暑假,高昌区都组织教师培训,还与湘潭互派教师学习交流,“有机会,我也想去湘潭。”

援疆干部、高昌区教育局副局长单卿(湘潭市十中副校长)告诉记者,十三五期间,高昌区计划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21所幼儿园建设,让适龄入学的小朋友一个都不少。

受益于援疆的高中生,希望到湖南读大学

毕业于吐鲁番市中心小学的美合日班·木拉提,今年正上初一。和很多同学不同,她在几千里外的韶山读书。那里开设了全国第一例在疆外举办的内地初中班。

去年9月,首届 “韶山内初班”在韶山市实验中学开班。美合日班和另外39名新疆学生,正式开启了为期三年、远离父母的寄读生活。

提起女儿,妈妈阿比旦·热扎克的脸上荡漾着自豪。一开始,她还担心美合日班不适应内地环境。新疆、韶山两方的充分准备,打消了她的顾虑:吐鲁番去了3个生活老师和2个厨师,韶山为孩子们改建了教室、学生公寓,单独建立了学生清真食堂,各类生活设施齐全,并调配优秀师资任教。

“她已经完全喜欢上了那里!”阿比旦笑着说,每次打电话,女儿都会和自己分享在湖南的多彩学习生活。

阿比旦的大女儿也受益于援疆,目前正在吐鲁番市实验中学读高三。

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是自治区重点中学、全市唯一的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,是湖南对口援疆的重点学校。自开展援疆工作以来,湖南先后选派8批共96名校长、教师来该校工作和任教。学校每年高考上线率在95%以上,本科上线率80%以上。

来自湖南名校的教师、管理者,把内地的先进教学理念、课程设计和管理方法,带到新疆,帮助吐鲁番学生更好、更巧地学习。

阿比旦向记者透露,正在高考冲刺的大女儿,希望能够考上一所湖南的大学。

职教援助,助力新疆学子实现就业梦想

职业教育领域,也流淌着浓浓的湘吐情。就读于吐鲁番市职业技术学院(下称吐职院)的依未然江·塔依尔,对此深有体会。

去年夏天,依未然江从托克逊县博斯坦乡中学毕业后,面临选择:读高中还是职校?这时,吐鲁番市的“一家一”助学就业·湘吐同心温暖工程来校宣传,依未然江顺利通过了考试选拔。

入学后,“一家一”助学就业工程在吐职院正式启动,受助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3个班的150多名学生。

依未然江就读于机电一体化二班。他告诉记者,这个专业一共读三年,前两年在吐职院学习,第三年到湖南的企业顶岗实习。期间由湖南省每年补助每名学生4000元,毕业后帮他们在湖南实现就业。

虽然还没去过湖南,但依未然江已经对这里产生无限向往,“班主任利用晚自习给我们放电视看,有《恰同学少年》《毛泽东》等,既学了普通话,又了解了革命伟人和湖南的历史,我们都很想去!”

不出意外,三年后,依未然江就在他向往的三湘大地上,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道路。

由湖南省委统战部和省教育厅牵头组织、湖南中华职教社具体实施的“一家一”助学就业工程,只是众多教育援疆方式之一。20年来,在职业教育方面,湖南先后有9批次39名援疆干部、人才,到吐鲁番任职任教。

作为吐鲁番市的第一所大学,吐职院将充分利用援疆建设,助力一届届新疆学子,通过教育、就业实现自己的梦想。